新技术出现泡沫符合发展规律,可喜的是业内对于新技术的探索已经回归基本面。
吴恒专栏 | 年度回顾展望: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上)
不过,对于新技术的尝试,失败肯定多于成功。即使找到应用场景,转化为产品也需要时间,有了新技术不等于就能有好产品。
新技术转化为好产品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需求场景,一个是技术供给。只有针对不同的需求场景提供相应的技术供给,才能形成好产品。
我们之所以要对新技术保持关注并勇于尝试,因为他们代表着HIT的未来。每个人都应关注未来,因为你的余生将在那里度过!
曾几何时,JCI与HIMSS等国外评审备受推崇,一方面是国外的医院评审起步早、评价体系完善、相对而言客观评价指标多;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国内医院评审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近几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开始重视医院评审与评价工作,相继推出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分级评价、国家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等级测评、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并且以行政手段大力推进。国标医院评审与评价体系已经日益完善,评价指标逐渐由“主观定性多”向“客观定量多”转变,重视对医疗质量与安全的日常监测。
特别是2020年12月2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新版三级医院评审标准,更加注重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医疗质量管理数据的日常监测。新版医院评审标准在“医疗服务能力与质量安全监测数据部分”,共设74节240条监测指标,内容涵盖医院资源配置、质量、安全、服务、绩效等指标监测、DRG评价、单病种和重点医疗技术质控等日常监测数据,而且数据统计周期为全评审周期(四年)。
医院评审与评价对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于信息部门的数据质量管理和数据治理能力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医疗信息人普遍感觉压力山大。
不过没有挑战哪有机遇,不是评审所迫,谁愿意把自己弄得一身才华!
笔者在2018年的回顾展望中提出:“纵观近几年医院信息部门的发展,两极分化的态势愈来愈明显。”目前看来,两极分化已经成为趋势。
幸福的信息部门总是相似的,而不幸的信息部门各有各的不幸。
不幸的信息部门的不幸表现在:建设没有规划,需求掌控不力,运维四处“救火”,主要工作就是“买买买”——买硬件、买软件、买服务。信息部门主管错把信息化投入认为是信息化建设,导致买硬件不懂运行维护,买软件不善引导应用,买服务没有监督管理,这样的信息部门终将沦为新时代的“信息修理工”。
幸福的信息部门的幸福来自学科建设。近年来,业内对于信息部门学科建设的呼声甚高,但如何开展可谓起步艰难。近日笔者重读黄昊主任的《岁末戏说“学科建设”》一文颇有感触,他在文中提出:医疗信息管理学科体系还没建立,更谈不上学科传承。信息部门的学科建设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更需要吾辈上下而求索!
既然学科建设前路漫漫,不妨先进行信息部门的自我提升,笔者总结为三种思维、三种能力。
一是技术思维与运维服务能力。重视信息部门制度建设和流程管理,运用IT服务管理理念,变被动“救火”为主动防范,提高使用者体验度。
二是故事思维与信息植入能力。以故事思维开展信息化普及,讲好HIT故事,构建和谐生态,为医院文化植入信息元素。
三是临床思维与科研创新能力。深入临床了解需求,归纳整理进行评估,瞄准应用转化产品,形成良性循环,提升信息部门的科研和创新能力。
近年来医院对于数据资产日益重视,对于信息部门也相应提出了数据治理的要求。通常来讲,数据治理包括四大要素,即数据集成、数据结构化与标准化、数据再采集、数据质量控制。数据治理一直是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棘手问题,如何确保数据采集更全面、更完整,如何避免数据不及时、不合理,如何控制和提升数据质量,需要面对一个又一个挑战。
当然,从数据的产生、采集,到整理、转换、加工、分析利用等,进行全流程治理,实现“一数一源、一源多用”是最理想的。不过鉴于目前医疗信息化的现状,凭信息部门一己之力有很大难度!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有时候小的改变也能推动大变革。HIT专家网《以“临床科研一体化”为核心的研究型医院建设“长海模式”》一文给出了一个从科研入手进行数据治理的非典型案例。长海医院以“科研大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利用”为目的,在建立研究型单病种数据中心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临床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临床的智慧”,有效推动了诊疗数据与科研数据的同步、同源采集,确保数据的完整、准确,为把临床病例资源转化为宝贵的医学研究资源开辟了一条新路。这样从科研入手、以用促治,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想深度利用数据做科研,就从自己做起,从数据的采集做起,自己栽树自己乘凉。
发展的问题要在发展中解决,数据治理的问题也可以在数据应用中解决!
吴恒,河南大学淮河医院党委委员、党办主任,1997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兼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医疗信息化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医院协会人工智能与临床大数据管理分会副秘书长、常务委员。
商务合作:(010)82373062